女性教育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_李静
李静,秦玉春,王敬博,戴昕晨.女性教育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J].财贸研究,2023,34(01):34-45+66.
研究问题
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主要假设
H1: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进而对生育率产生负向影响。
H2: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造成孩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成为子女教育投资水平增加的重要动因。
实证数据期间与来源
数据源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开展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鉴于201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政策效果到2018年应该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此时育龄期女性的生育情况受原先一胎计划生育政策和“单独二孩”政策的约束最弱,因而主要回归所使用的样本构建自CFPS2018的家庭问卷和成人问卷数据(在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部分使用的是CFPS2014的数据)。
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受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一过程一方面通过缩小性别收入差距,引发女性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对生育二孩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会愈发偏向于孩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即增加孩子教育投资水平,减少生育孩子数量。
1.宏观层面上,应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建议政策导向向生育自主回归,让计划生育从聚焦人口控制转向科学计划服务,构建适宜的生育支持体系、探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径,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2.微观层面上,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支持家庭发展,拓宽人口政策的覆盖范围,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制度环境以化解育龄女性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冲突,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同时,积极构建普惠性托幼体系和均衡教育体系,以有效缓解家庭的教育投资焦虑。
3.人力资本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体现,人口战略调整除了应努力使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外,还需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实现人力资源和区域禀赋资源的科学配置。
小结
在各国工业化初期,女性受教育水平增长缓慢,但在工业革命推进之后出现了明显转折,女性受教育程度开始大幅增长。这些国家在经历大规模工业化之后,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收窄态势,女性劳动参与率也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当前即便是在农村地区,年轻一代的男女教育差距也基本消失。新中国刚成立时女性识字率仅为10%,2020年已大幅提升至95.2%;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从1950年的0增加至2010年的13%。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转变,过去30年里,我国女性劳动供给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占比逐年减少,第三产业占比加速递增的趋势。这
意味着,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其就业结构转变明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从传统部门向新兴产业部门扩张,特别是在第三产业就业参与的优势逐渐扩大。事实上,教育和就业的双向互动模式也会强化女性就业趋势转变。育龄女性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越少,第三产业人数越多,意味着她们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增加,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意识越强,进而引致下一代女性教育水平的改善。这种正反馈效应的不断持续,将提升我国育龄女性整体就业水平和社会地位,这也是女性收入不断提高和生育机会成本日趋增加的过程。 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女性教育以提升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但这一过程与低生育率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拟定政策有效缓解这一对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