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普及、金融风险与市场要素配置效率研究_谢贤君
谢贤君.金融知识普及、金融风险与市场要素配置效率研究[J].财贸研究,2021,32(12):50-64.
研究问题
金融知识普及的要素配置效应
理论机制
在信息完全的市场条件下,信息具有充分性,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经济主体依据有限的信息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在评估能力以及评估信息制约下,经济主体难以准确全面评估、预测风险与收益。 在风险偏好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可能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投资行为失败;相反,在风险厌恶的情况下,信息不足将可能导致经济主体做出放弃投资项目的决策。 然而,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金融知识普及度的提高,可显著提高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与咨询的专业能力,投资者可依托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咨询,从而全面准确预测投资项目风险与收益。 特别是,相比单个个体,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监督能力和更低的监督成本,实现对信贷资金的运用、使用流程的监控,保证资金流向风险与收益相对合理的项目,有利于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资金风险。 从金融产品和工具来看,金融知识普及度提高,意味着金融知识水平的提升,经济主体能够更好地掌握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国际化金融产品,通过不断模仿、改造,提高其投资能力,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总之,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度,增加经济主体的金融知识,如包括理财知识在内的多方面金融知识,提高其金融素养,提升其对风险可控、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的甄别能力,进而提高预期收益水平,从而使得资金向风险可控、收益更高的项目、行业、领域流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同时引致其他市场要素向这些项目、行业、领域流动,有效降低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度,不仅意味着金融知识普及主体的数量和规模增加,还意味着金融知识普及载体的数量和规模增加,而金融知识普及的主体和载体数量和规模增加,也就意味着金融知识普及的覆盖广度的扩大、使用深度的加深,使得更多的受众群体获得更多的金融知识,全民金融素养得到提升。 同时,金融知识普及度的提高,还倒逼金融知识普及主体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满足经济主体金融素养不断提高的要求。 在金融活动过程中,经济主体通过持续的学习,获得了更多的金融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金融素养,推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更多的经济主体拥有更高水平的金融知识,拥有对金融市场相关活动更高水平的判断能力和对金融市场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进而能够对提供各类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甄别,提高其识别投资项目的风险与收益情况的能力,在经济主体投资过程中,可更优地选择风险分担方式,降低投资风险,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效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由于经济主体投资风险的降低,意味着金融机构、金融部门相关信贷违约率降低,金融系统产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降低。 可见,金融知识普及度的提升,意味着投资者金融素养的提高,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这对于降低经济主体投资风险、金融系统违约率具有重要作用。
银行机构实现跨期风险分散机制。 一方面,银行平滑不同时期风险减少投资者不同时期收益的波动。 由于投资者存在不确定性的投资需求,同时其投资偏好也存在一定的隐秘性,对资金流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银行必须通过吸存负债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 在初始期,银行接受投资者的禀赋存款,并承诺对于每单位的存款,投资者在次期可获得一定的固定收益;在次期,如果投资者的存款收益提取固定,则投资者在第三期依然可以稳健地获得存款收益。 因此,无论是在次期还是在第三期,投资者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固定存款收益,银行则能够以此方式实现完全信息的风险分散均衡。 另一方面,银行将风险分摊于不同代际。 银行持有资产,向每一代提供存款合约,并向每一代提供固定的存款收益,实现代际风险分担机制。金融知识普及主体的扩张,促进跨期风险分散机制实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在承担风险条件下,银行通过跨期风险分散机制以均衡投资者不同时期的收入,进而防止资产价格波动,平滑投资者不同时期的投资收益。 随着金融知识普及度的提高,金融知识普及主体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规模和数量增加,则可显著实现跨期风险分散,实现金融资源在不同时期于不同代际的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风险管理,而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则意味着资源向更高收益、更高回报率的项目、行业、领域配置。 由此,可见金融知识普及带来金融知识普及主体的扩张,意味着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进而引致其他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金融市场实现跨部门风险分散机制。 一方面,提供流动性风险分散机制。 根据“流动性假说”理论,投资者一般面临流动性高、收益率低与流动性低、收益率高的项目选择困境,当遭受某种冲击时,投资者希望在非流动性项目获利之前获得资金,这种动机也就容易使得投资者对低回报率的流动项目进行投资。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这部分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将其持有的非流动性项目股票转售给他人,即通过流动的股票市场转售股票,进而形成有效的长期资本投资,股票市场则提供流动性风险分散机制。 股票市场交易成本越低,其流动性风险分散能力越强。 另一方面,促进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强化风险分散能力。 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使得高风险的高收益项目会随着资本流动分散到全球投资中,提高了风险分散能力。金融知识普及载体的数量和规模增加,促进跨部门风险分散机制实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金融知识普及度的提高意味着金融知识普及载体的数量和规模增加,也就意味着发达的股票等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尤其是衍生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造了大量的跨部门风险分散机会,进而增强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从而实现跨部门风险分担和高水平的金融风险管理,而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则意味着资源向更高收益、更高回报率的项目、行业、领域配置。 由此可见,金融知识普及带来金融知识普及载体的扩张,意味着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进而引致其他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主要假设
H1: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度可显著降低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H2: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度意味着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升,从而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实现金融风险管理
H3: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度意味着金融知识普及主体和载体的数量和规模增加,可实现跨期风险分散机制和跨部门风险分散机制,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从而显著降低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测度指标体系
模型见底部原文,指标如下:
被解释变量: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核心解释变量:金融知识普及度
中介变量: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金融风险、
控制变量: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政府调控力度、金融发展水平
实证数据期间与来源
本文将研究起止时间区间设定为2011-2018年。 其中,被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省级《中国市场化进程指数报告》中市场发育指数;核心解释变量、中介变量、控制变量以及其他变量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Wind数据库、CNKI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等
结论
金融知识普及对市场要素扭曲程度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机制分析表明,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度则可显著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进而抑制金融风险。 进一步分析表明,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度通过显著抑制金融风险这一完全中介效应而抑制市场要素扭曲。
小结
为缓解内生性问题,本文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知识普及度对市场要素扭曲程度的影响。
关于反向因果:
金融知识普及是一个资源投入过程,增加要素资源投入可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力度,由此产生的反向因果形成内生性问题。 为此,本文分别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编制的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以及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作为金融知识普及度的工具变量,因为金融知识普及度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以及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密切相关。
关于控制变量的效应:
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抑制了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经济对外开放水平通过降低企业出口价格、增加出口规模从而显著提升企业的出口参与,这不仅会重塑就业分配效应,还会重塑高生产率企业与低生产率企业市场份额,从而重新分配市场要素,进而引起技术转移,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生产效率,改善市场要素配置,对于降低市场扭曲程度具有积极效应。 产业结构水平显著抑制了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不同要素投入间的协调配置程度和能力,从而提高要素共同整体生产效率;还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从外延型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增长、从要素投入数量型增长转变为技术创新型增长,即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模式。 政府调控力度显著提高了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地方政府为实现自身的经济或绩效目标,可能采取政府调控行为最大化经济发展绩效和政府税收,由于地方政府往往在地方壁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科技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发展取向,因而可能采取不同的投资偏好,即很可能出现激进的投资性偏好、温和的服务性偏好以及稳定的平衡性偏好。 如地方市场保护主义行为,多为优惠政策重点扶持相关产业为主的投资偏好,严重限制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导致产业生产要素分配不均衡,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又如地方环境保护行为,在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下,很可能降低环境规制的要求而竞争市场要素,忽视要素优化配置效应。 金融发展水平显著抑制了市场要素扭曲程度。 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金融知识的覆盖率,推进金融知识普及进程以及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深度,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抑制要素扭曲程度。
这些或许可以做选题或者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