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数量与家庭消费行为_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_王军
王军,詹韵秋.子女数量与家庭消费行为: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J].财贸研究,2021,32(01):1-13.
研究问题
子女数量变动对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
理论机制
家庭储蓄需求理论认为子女数量与储蓄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即家庭中子女数量对储蓄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行为是老年人口生活的重要保障,子女通过对父母的经济资助、日常照料以及情感慰藉回馈父母的养育与培养。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家庭用于预防性养老保障的那部分储蓄会相应降低; 反之,如果子女数量较少,出于对防老的考虑,家庭预防性储蓄会增加,整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 Schultz( 1975) 强调人力资本不仅能够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增长,还对个人未来收益有积极的影响。人力资本依靠投资形成,医疗保健、教育培训、迁移等均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途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取得,对个人未来的生产率有直接且正向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对孩子人力资本的投资,伴随着教育、医疗保健等费用的攀升,家庭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
本文结合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与研究需要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以下 5 个阶段: (1) 户主年龄在 20 岁以下,这个年龄段多数人还未生育子女,本文不做考察。(2) 户主年龄在 20~39 岁之间,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已经孕育子女,但孩子尚年幼或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子女数量的增加更多的是会带来住房、食品等生存型消费增加。由于上述支出具有家庭公共物品特征,家庭成员能够共同享有,所以此时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可能会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而降低。(3) 户主年龄在 40~49 岁之间,多数家庭子女完成了义务教育,进入高中或接受高等教育,这个阶段的教育支出普遍高于其他阶段,因而子女数量增多会大大增加教育等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由于教育类消费基本不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家庭成员很难共同享有,此时子女数量增加会提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4) 户主年龄在 50~59 岁之间,此时绝大部分子女已完成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子女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成年人口占比的上升以及家庭设备服务、交通通信等发展享乐型消费的增加,由于上述消费较少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因而此时子女数量增加会提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5) 户主年龄在 60 岁以上,父母逐步迈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开始衰退,子女数量较多能够为父母提供更好的赡养回馈进而提升老年父母看病就医的能力和积极性,因此子女数量的增多会增加家庭医疗保健等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由于医疗保健类消费也较少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家庭成员难以共享,所以此时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提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
主要假设
H1: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提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
H2: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提高发展享乐型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比重
H3: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户主年龄小于 40 岁时,子女数量增加对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比均有负面影响; 对于户主年龄在 40~49 岁、50~59 岁以及 60 岁以上的家庭而言,子女数量增加会提高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测度指标体系
模型见底部原文,指标如下: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家庭消费行为,具体分为家庭消费水平和家庭消费结构,分别用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对数以及发展享乐型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测量。在各项消费支出当中,食品、住房、衣物等方面的支出为生存型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家庭设备和日用品支出以及其他商品服务支出属于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核心解释变量为子女数量,这里以户主及其配偶的尚存子女数来衡量。此外,本文选取家庭房屋价值作为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行为影响的中介变量,而对于尚未拥有自有住房的家庭,将房屋价值记为 0。鉴于户主个人特征以及其他家庭层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家庭消费行为,本文还控制了户主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不健康人口占比、家庭养老保险覆盖比例、家庭医疗保险覆盖比例等变量。
实证数据期间与来源
本研究使用由北京大学调查中心主持的 CFPS(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2016 年的数据,以家庭为单位,考察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在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以及城乡家庭之间存在的异质性。CFPS 涵盖了子女数量、家庭各项消费支出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多个维度的数据,符合本研究的目的与主题。2016 年,CFPS 共获取 14019 户家庭成员信息。本文重点考察户主及其配偶有过生育行为的家庭,所以保留户主年龄在 20 岁以上并且至少有一个孩子尚存的家庭。经上述处理,最终得到处理缺失值后的家庭样本 10158 户。
结论
1.本文采取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子女数量的增加能显著提高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和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的占比,这说明子女数量的增加减少了家庭的预防性储蓄,提高了家庭消费水平,优化了消费结构。
2.由于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不同,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当户主年龄小于 40 岁时,子女数量增加会对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比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户主年龄在 40~49 岁、50~59 岁以及 60 岁以上的家庭,子女数量与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比均呈正相关关系。
3.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之间也存在异质性。由于农村家庭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养儿防老思想更为严重,因此子女数量对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正向效应大于城镇家庭,但对城镇家庭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比的提升作用大于农村家庭。
4.子女数量的增加一方面通过减少家庭预防性储蓄直接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以及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比,另一方面也通过家庭房屋资产的增值间接对家庭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5.通过对房屋价值的中介效应检验,本文发现房屋价值在子女数量对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比的影响路径上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房屋价值的中介效应在城乡两类家庭之间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 对子女数量影响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但对子女数量影响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的中介效应不成立,对子女数量影响城镇家庭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比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但对子女数量影响农村家庭发展享乐型消费支出占比的中介效应不成立。
小结
关于工具变量的选取:
虑到模型因遗漏变量、双向因果而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参考张川川(2011)、刘定波(2014)等的研究选取家庭中第1个孩子的性别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子女数量的工具变量。
本文启发了我,是否可以思考孩子性别与家庭消费行为的关系,如果仅考察独生子女家庭,那么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男方结婚需要准备房产,养儿防老等等都可能会影响家庭消费。如果非独生子女家庭,或许男女孩的年龄结构也会影响家庭消费,但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数据。